好像很久沒看過這樣會讓我想寫些什麼東西的電影了。
我喜歡這種不算悶但看完之後又會讓你想很久,可以反覆看,每看一次會多一些新的想法,配樂好好聽,鏡頭好漂亮,情緒會被帶起來的東西。
有雷。
很像一本小說,你很難再看到一部電影感覺很像看一本小說的。
電影走娛樂的調調,但小說會想戳什麼東西讓你思考。
但又不是看不懂的小說,有那種文藝的感覺又不會讓你睡著。
有人把以下這段叫做,Loveletter to New York by Edward Norton,link
我總想不知道有沒有人哪天會用這種方式把台灣社會給罵過一遍,背景音樂還要是弦樂,鋼琴,爵士的風格,有沒有哪個演員可以如此強大把這段給罵得這麼深入人心。
好想去看小說長什麼樣子。
導演是Spike Lee,在我瞥過的資料裡說他是紐約三大導(那是什麼?)之一;
聽說這叫做:紐約客拍給紐約客看的紐約客電影(繞口令?)……
文化議題好像離現在有點久遠了,不過好像是個沒那麼簡單的名詞。
紐約客和紐約文化……已經是十年前的名詞了,不過我覺得那個時候的電影好像比較有質感?
很可怕耶,很,可,怕。
每一個景都可以寫很多很多很多很多東西。小小的地方打動你。那樣的感覺。
------
我想記的不是這個是,Barry Pepper演的Frank Slaughtery。
這是他的出場↓↓
25th Hour Broker Scene
這個故事其實很簡單,就是:一個傢伙販毒,被抓到了,被判了七年的牢獄。他準備要去坐牢。而Frank Slaughtery是他最好的朋友。
簡單的敘述,Frank租了棟公寓窗子下頭看下去就是廢墟,然後他站在窗前看著施工然後跟另一個朋友說的很實際,過了今晚,就是bye bye。
喔七年,誰知道七年會發生什麼事。
他只有三條路可以走:一、逃獄跑路,永遠拜拜;二、一把槍放入嘴裡扣動扳機,永遠拜拜;三、乖乖被關,永遠拜拜。
Frank微笑說:他媽的,這是我最好的朋友,我愛他,但是我也覺得他的確,他媽的活該。誰叫他要販毒。
他的確活該。
這麼說過的幾個小時後,他看著他的朋友,面對他的朋友說:我相信你一定會挺過來,等你出來之後,你出獄的那天我一定會去接你。然後我們可能,一起開間酒館什麼的……
很努力的想給予一點信心。
再幾個小時之後他一個人喝著悶酒,大怒著抱怨:為什麼、為什麼一開始我沒有阻止他。我從三歲就認識他,我看著他開始走上歪路的起點,但是為什麼我,我就沒有阻止他。
「為我做一件事。」他的朋友做出最後的要求。
「任何事。」
再幾個小時之後,天亮了。
在公園。我一直都很喜歡公園的景。冷冷的,片頭一開始也是主角靜靜坐在公園裡。
告別的告別,最後的最後。
他朋友給他的要求是:把我打得不成人形。
「你知道像我這樣的白人進去監獄裡頭,如果好好的、漂亮的、整整齊齊的進去,第一天就死了。」
Fight scene from 25th hour
接下來的事,影片↑↑。
那個一邊哭泣一邊揮拳一邊說著我很抱歉,最後哭得哀傷不已,在眼淚中看著自己充滿鮮血的拳頭。坐在地上,絕望得像他才是要被關起來再也沒有明天的側影。
那個切掉了配樂、音效、喊叫,只留下風平浪靜鳥叫聲的靜寂場面。
那個被打的傢伙慢慢爬起來,艱難的走回他身邊,撫著他的背給他安撫。然後鏡頭拉遠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WTF,我除了把這些東西直覺性的記下來、描下來之外幾乎說不出到底它帶給我什麼震撼。
耳邊就是那個弦樂,哀傷的,平緩的旋律。
然後,這個是最後的ending。
You all came so close to never happening-ending
最棒的ending是融合了happy end但也不是happy end的真實。
非常喜歡和黑人小男孩隔窗交換名字那裡……莫名的心酸。
==========
2002年這部電影出來的時候我在幹麻。XD
晚了這麼久這麼久才發現一部這麼棒的作品。
Edward Norton是多重人格戲精!!!!
放海報。
和我很喜歡的長椅劇照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